当前位置:火鸟小说网>穿越小说>诗相> 第五十六章《村》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五十六章《村》(1 / 2)

在改革开放之前,全国只有两成的居民在城里,可想而知,在农业时代,只有少部分富裕阶层能够居住在城里,而且在古典时期,非士族和乡绅中人多是被限制流动的,因此大部分人士居住在农村,哪怕是近现代很多富裕家庭背景出身的名人,其故居都位于农村,如孙文故居在中山的翠亨村、曾国藩故居在湖南富托村。农村是古代大部分人聚居的地方,因此古代文人墨客可能有长期待在乡村的经验,长期深入乡村里面,自然而然的对乡村环境非常熟悉,从而可以写出很多关于乡村的诗句,如孟浩然的《过故人庄》中描写“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,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”,是典型的乡村景象,就连杜牧询问何处有酒家时,牧童指向的地方叫杏花村,而非杏花城,描写乡村生活及情景的诗句,通常会被归类为山水田园诗,如魏晋时期的陶渊明,多首诗篇是其隐居在乡村时的作品。

描写乡村风光和生活情景的诗词,一般不会有太多的深刻内涵或意境,传统士大夫也缺乏乡村的生活体验,故少有描写乡村的经典诗篇,更直白的讲,乡村的诗句可能难入文人群体的眼,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,自是认为有几首诗词可值得分享一番。第一首作品是宋代哲学家邵雍的五言绝句《山村咏怀》,邵雍以研究易经闻名,是占卜八卦学派的代表人物;第二首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《清平乐·村居》,这首作品是词人受到排挤退隐乡村后创作的清新小词;第三首作品《游山西村》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佳作,也是陆游在不顺境遇时的佳作;第四首作品《村居》是清代诗人高鼎的闲情逸致之作。这四首作品,共同点都是他们处于逆境或者不顺时的作品,当这些文人们仕途前景或者事业发展不明朗时,才会想起乡村的田园风光,借以乡村风光抚慰郁闷的内心,好比很多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一样的心理状态,不可否认的是,大部分文人都是在境遇不佳时能创作出佳作,正如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说的,诗词者,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。

《山村咏怀》

(宋)邵雍

一去二三里,烟村四五家。

亭台六七座,八九十枝花。

《山村咏怀》是北宋易学家邵雍的小作,其特色是诗中通篇用数字描写了乡村的路、炊烟、农家、亭台及花的情况,诗大意是,到二三里远的地方去,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农家,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,沿路看到十几枝花,作者巧妙的运用数字的顺序将山村景象简洁明了的概括出来,着实是数字诗中的佳作。对于邵雍,多数读者并未知晓这么一个诗人,他曾有代表作品《梅花易数》,是他观赏梅花时的心得而成的占卜作品,或许是其占卜家的特质,注定了他对数字较为敏感,故能灵活运用数字嵌入诗句中,因此有了这首别具特色的数字诗,这首诗并无太多的意境可言,也没有勾勒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,不过作为小朋友的启蒙诗,不啻为一首佳作,比启蒙诗《咏鹅》稍好。

《清平乐·村居》

(宋)辛弃疾

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。

醉里吴音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?

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

最喜小儿亡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

此词是作者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的作品,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,致力于收复故土并且渴望建功立业的他,闲居有违他内心所向,故而在“鸣不平”的心境下创作了多首经典词作,典型的词作如《西江月•夜行黄沙道中》和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》等,皆是中学时期常见的佳作。词的开篇介绍了作者生活环境,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,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,通过茅屋、小溪、青草等组成清新秀丽的舒适生活环境,接下来讲到闲居之所的地方语言吴音温柔又美好,说一对白发翁媪很亲密的生活在一起,从下阙的词可以看出,这对翁媪应是指作者本人及夫人,说明作者形象的勾勒出幸福的生活场景。词的下阙采用白描手法,和盘托出三个孩子的不同形象,大儿子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,担负着溪东田地里锄草的任务,二儿子在家里帮忙编织鸡笼,最小的儿子不懂事,只知任意的调皮玩耍,躺着溪头剥莲蓬吃。整首词通过描绘作者本人闲居的生活环境,惟妙惟肖的刻画一家老小的形象,勾勒出和谐美满且富有情趣的一家人生活状态,浓郁的生活气息呈现无遗,将乡村生活的清新惬意展现在世人面前。

如果乡村生活环境如辛弃疾所言,那乡村定是很多人向往的安居之所,然后事实往往相反,辛弃疾是仕途受挫才闲居上饶带湖的,他创作这首词,或许会真心的认为乡村生活,是值得向往的,好比今日的城里人,在城里疲劳了,会有回到乡下小住一段日子的想法。现实是乡村只适合小住,不适合长期居住,常年在城里居住的市民们,嘴上会说乡村居住的舒适惬意,但是他们的脚步几乎离不开城市,对于很多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农民们,要想他们再回到乡村,都将是不情愿的事情,更遑论城里人长居乡村。辛弃疾积极入世一心报效国家,年过花甲都还想着努力收复故土的士族中人,岂会愿意长期浪费光阴闲居在乡村,尽管作者有多首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的优秀词作,但都无法抵平他内心入世的向往。好比今日的商业社会,政策引导年轻人留在乡村,鼓吹振兴乡村,但是乡村走向空心化的趋势始终未能逆转,乡村的年轻人也不愿意长居,争相涌入灯红酒绿的大城市,哪怕是蜗居成为蚁族也在所不惜,所谓乡村的美好,可能也只能存留在如辛弃疾所作的词作里了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