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199(2 / 2)

这些从事医务工作的人员,更能清楚这些指标的提升有多么的困难。

有些指标,像是力量,速度等数据,可以经过长年累月的专业化训练,得到很大的提升,比如,专项的职业运动员们就可以达到警卫队员们现在的标准,但是不可能这么全面。

还有些指标是很难通过锻炼来提升的,比如视力,听力,细胞,活跃度和免疫力,神经反应。这些方面就是很难通过主观锻炼来提升的。

而且刘浪在无意中用属性慢面板扫描了这些警卫队员们之后,竟然发现他们受到未知辐射之后照射之后产生的畸变度,竟然有所下降。刘浪还从来没有见过,可以这么明显的消除未知辐射后果的药物呢。

刘浪觉得自己好像有点小看了,在东方大学后面小树林里发现的这棵变异果树,这玩意简直跟传说中的洗髓丹药效果相似了。

刘浪决定等再观察两天,看看这些警卫队员们如果没有什么不良反应,就可以把这些枸杞果给自己的老爸老妈,还有亲戚朋友们服用。

如果服用了这些枸杞果之后,会对那种未知辐射产生一定的抗性,就是对人类来说天大的福音,这说明在地星的变异植物,有可能会让人类有重新走上地面的可能性,既然东方大学后面小树林能产生一棵那样的变异果树,那后面就可能产生更多棵。

刘浪决定重视这个问题,把移植到火种避难所里面的那一棵变异果树给研究一下,看看怎样能分支出更多的果树。

虽说这棵树上结的果子有很多,但毕竟这种好东西是多多益善的。

刘浪还难得有闲心,让总经理助理李红,把剩下的枸杞果给数了一遍,发现还剩下一千三百八十五粒。

因为这种果子实在是太小了。接在树上一串看着不大,但是数起来却不少。

这样算下来,这些果子还能把火种避难所里面的主要人员全部覆盖住。

虽说现在火种避难所里,有三千多人,但是,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分到枸杞果的。

而且还有一些家庭式的人员,刘浪主要是看在其中一个科研人员的价值上,把他们全家亲朋都给收进来的,这样就不可能给他们按照人数来分配枸杞果这中天材地宝的了。

有的一个家庭,十几个人,可以分配三粒到四粒枸杞果,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决定给谁服用。

有些比较心疼子女的,就会把自己的份额让给小孩。

毕竟在大夏帝国,长久以来都有以孩子为重的传统,很多父母省吃俭用,自己什么都不舍得买,却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。

但是,这在刘浪看来其实是不对的,就像大灾变之前的社会上,保险公司的推销员,在推销保险业务的时候,关于孩子的保险都很容易推销出去,而大人的保险就比较难推销,所以保险公司用心险恶的针对孩子,做出了种种的保险项目。

其实在刘浪看来,孩子的保险项目完全没有必要买,要买保险就要给家里最能挣钱的那个顶梁柱去买。

如果说顶梁柱没有问题,孩子生病了,很容易就可以拿出钱来,给孩子看病。

但是反过来,如果家里的顶梁柱生病了,无法再挣钱了,孩子怎么有能力拿出钱来,给老爸看病呢?

当然,刘浪不会愚蠢到,想要用自己的理智分析,去纠正火种避难所里员工们的感情倾向,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上面,用理智对抗感情,很多的时候都是感情占上风。

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,自己的选择,决定了日后的道路,刘浪不是别人的父母和保姆,就算是父母,也没办法支配子女的命运。

当然这些都是以后再考虑的事情了,现在刘浪在这些警卫队员们完全把枸杞果的药力吸收之后,就打开了空间门,让这些警卫队员们分批出去,到外面接收,不同程度的未知辐射的照射,看看他们的畸变度上涨情况。

让刘浪感到欣喜的是,这些警卫队员们在服用了枸杞果之后,暴露在未知辐射照射之下的时候,相比于他们作为普通人,被未知辐射照射产生的畸变度,有了一个断崖式的下降。

几乎可以和身穿反辐射全身防护服的情况相等了。

现在由省城这边统一提供的反辐射全身防护服,是科学家在对未知辐射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,利用原先世界上的防辐射防护服改进制造而来的,能大大改善那种未知辐射对人类身体细胞,和基因链造成的损害变异,这种枸杞果,竟然可以同这种高科技的新型,防辐射防护服相比美,实在是刘浪没有想到的。

这样一来,普通人只要吃下枸杞果,再穿上全身覆盖的反辐射防护服,之后在外面活动,基本上就可以无视掉那种未知辐射的伤害了。

这是一件划时代的。成果。如果不是这种枸杞果的数量有点少,人类就可以直接宣布重返地面了。

刘浪现在还不知道从东方大学后面小树林挖来的这颗变异果树,能不能在火种避难所里很好的存活和生长,再次结出那种天才地宝级别的枸杞果。

就算这棵变异果树可以再次结果,恐怕也要到一年之后了,。

而且能不能繁育出更多的相同品质的果树,还是一个艰难的课题,因为这颗变异果树是受到未知辐射,和其他的不明原因的因素,共同作用的结果,要不然世界上的树还有数十亿棵,怎么到目前为止,就只发现了这么一棵呢?

刘浪觉得自己,还是不要对这种不受控制的变异果树,抱太大的希望为好,还是要把希望放在活动避难所里,这么多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身上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