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89章 有得必有失(2 / 5)

“两位老板,请!”

李定安和郑万九对视了一眼,走了进去。

“看这一幅,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的宫廷名家冷枚的《仕女图》……是不是笔墨异常的洁净,但色彩又极其艳丽?工笔中带着写意,却又极具变化?再看这里……”

经理手一指,“专门请故宫的陈丰陈主任做的鉴定,如果二位不了解,可以查一查:陈老师之前还在辽省博物馆任职,任字画组组长,专业鉴定二十年,从未失手,真正的学者级专家……”

两人低头一看:近一米的画轴,单独挂在一座展柜里。透过玻璃,确实觉着色彩靓丽,线条明快,笔法简捷但人物并不显单薄。

李定安又看了看题记和印章。

除了作者的一首五言诗的,上面再没多余的文字。底下盖着冷枚和清代宫廷画院如意馆的题章,除此外还有两枚鉴章:《养心殿》和《惟精惟一》。

如果研究过乾隆就知道,这两方印是他近六百方书画鉴赏宝玺中的两方,所以这幅画如果是真迹,就是妥妥的清朝皇室内廷宫藏珍品,而且是冷枚晚年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。

如果估价,大概在五十万到七十万之间。

李定安没吱声,郑万九就知道这幅画八成是赝品,随口又问:“多少钱?”

“两位也爽快,我打个对折:一百万!”经理又强调了一下,“最低了!”

一百万肯定高了,但不算太夸张,因为大部分的字画作品上拍,成交价都会上浮一点。

当然,前提得是真东西。

但这一幅……如果非要做个对比,仿真度并不比昨天见到的那幅胡若思仿石涛的《搜尽奇峰图》低。不然郑万九也不会看一会画,就看李定安,再看会画,再看看李定安。

“再低点,八十万!”

“真卖不了……这样,老板,你再添点,九十五万……”

郑万九还是嫌贵,最后砍到了八十八万……

付了账,他又挥挥手:“再看看其他的!”

“好嘞……那就看看这一件,明代鸡油黄大罐,绝对官窑的东西!”

郑万九一个后仰:什么玩意,鸡油黄?

所谓的鸡油黄,其实就是明黄釉里的一种,就只有皇帝、皇后和太后能用。而且在明清两代,只有弘治朝的明黄瓷才能称为“鸡油黄”,其它时期统称为“金黄釉”或“娇黄釉”。

简而言之,非常稀有,价格当然就贵。绝不输于印有龙纹的明皇室专用青花。就算只是一只碗或是盏,都能拍出上千万的天价,何况是罐?

要是真东西,至少好几亿……

暗暗稀奇,郑万九瞪起了眼睛。瞄了几眼,他又松了一口气:什么大罐,这就是件残器!

不对,连残器都算不上,这就是个底座。

直径大概五十公分,底足厚约三厘米,中心还开着个拇指大小的孔,所以八成是个花盆的底座。底部无釉,但内部却是全釉,包括外圈残留着一到四五公分左右的残边,里外颜色明黄鲜艳,真就像刚剥出的鸡油,娇嫩而又油润。

颜色很亮,却不刺眼,标准的鸡油黄。如果转着圈的看,就能看出釉面上一团一团的螺旋纹,以及细如发丝的牛毛纹。

这其实是老包浆的特征之一,和汽车漆面会形成太阳纹是同样的道理:汽车是因为洗车造成的,瓷器则是经常擦拭、把玩、挪动、装运时与各种物体摩擦后形成的。

但要是刚出坑、刚出海,或是一直放着不动的瓷器,就不会有这么明显,更或是不会有这种纹路。就如在故宫,李定安就见过好几件同治和光绪时期的器件:崭崭新,亮的扎眼,就跟刚从窑里烧出来的一样。

简而言之,只看釉面,确实没什么问题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